二十08靠設計模型大新聞中心第一場記者招待會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d02f92242d88.57817327.

二十大新聞中心負責人、中央宣傳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這是新聞中心舉行的首場記者招待會。

我們邀請到了三位黨代表就“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與大家進行交流。這三位黨代表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同志,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糧食和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叢亮同志,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同志。

我們首先請趙辰昕同志作介紹。

2022-10-17 10:11:29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趙辰昕: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我的兩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記者招待會,跟大家作交流。

昨天上午,我們非常榮幸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開幕式上作的重要報告。報告深刻闡述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深刻闡明了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報告當中有很大的篇幅講到了經濟工作。作為新時代經濟工作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我們感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攻克了許多長期沒能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和要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

數字是最人形立牌有說服力的,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3.9萬億元增長到114.4萬億元,我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增長到18.5%,提高了7.2個百分點全息投影,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9800元增長到81000元。還有很多鮮活生動的數字和事實,前一段時間,“中國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作了很多介紹,我就不在這里一一列舉。

2022-10-17 10:58:53

趙辰昕:

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國經濟實力的歷史性躍升,我國經濟建設的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偉大成就,是在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各類重大風險挑戰接踵而至的大背景下實現的,的的確確是來之不易,我們在實際工作當中有著切身的體會。我們感到,這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攤位設計的掌舵領航,得益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在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的過程當中,不斷形成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創造性的理論成果,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要的原創性貢獻。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的重大理論觀點,創造性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性地提出樹立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造性地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創造性地提出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方針,創造性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創造性地提出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

在經濟工作的具體實踐當中,難免會碰到一些風險和挑戰,需要及時應對破解。比如,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問題;比如,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比如,涉及投資、消費、物價的問題;比如,如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工作落實等問題。

2022-10-17 11:00:18

趙辰昕:

在尋求破解的過程中,我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采取多種方式廣泛調查研究,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求,聽取人民群眾的建議。我們不斷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指出的方向尋找答案,我們深刻感受到,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為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我國已經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意氣風發邁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開幕活動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面對我國發展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我們更加充滿信心。

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們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有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奮進新征程所凝聚出的磅礴偉力,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基礎有條件實現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

在新征程上,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切實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狠下功夫,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我們的實際行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先介紹這些。一會兒我和我的兩位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2022-10-17 11:05:21

壽小麗:

下面我們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各位記者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我們的記者招待會采取全場同聲傳譯,如果有記者用英文提問,我們將把提問部分交傳為中文,下面我們開始舉手提問。

2022-10-17 11:06:57

農民日報記者: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求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我的提問是,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如何?中國究竟能否端牢自己的飯碗?

2022-10-17 11:08:08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 叢亮: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廣大農民群眾和糧食從業人員辛勤努力,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具體有五大表現:

第一,糧食產量實現高位攀升。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1.2萬億斤臺階,自2015年起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了13657億斤,比2012年增加1412億斤。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3.5公斤,就是說,即使不考慮進口的補充和充裕的庫存,僅人均糧食產量就已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

第二,糧食生產基礎不斷夯實。全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劃定了10.58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第三,糧食流通保持高效順暢。全國標準倉房完好倉容7億噸,倉儲條件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積極推動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質優價的市場化收購,認真抓好政策性收購,守住“種糧賣得出”底線。糧食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有效發揮了守底線、穩預期記者會、保安全的關鍵作用。

第四,糧食應急保障更加有力。現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6000家、應急供應網點5.3萬個、應急儲運企業4199家、應急配送中心3047家,有能力應對各類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

第五,糧食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市場波動較大。與之相比,我國糧食市場供應充足,運行保持總體平穩,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消費需平面設計求,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上這五條充分說明,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裝中國糧。未來,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終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謝謝!

2022-10-17 11:09:22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和重大舉措,請問這些年來成效如何?接下來國家會如何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2-10-17 11:13:43

趙辰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進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引領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具體來看:

一是區域重大戰略有序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已經完成,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在有序疏解,雄安新區累計完成投資超過4000億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投資超千億元。長江經濟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加快推進,優良水質比例已經提高至92.8%。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呈現新氣象,以科創產業融合為引領的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著,重大開放平臺建設進展順利,綠色共保取得新進展,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N+X”規劃體系加快構建,規劃綱要已經出臺并正在大力實施,水資源節約利舞臺背板用水平穩步提升。

二是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逐步企穩,結構調整扎實推進,近年來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5以上、商品糧量約占1/4、糧食調出量約占1/3,作為我國“大糧倉”的地位更加鞏固。

三是特殊類型地區實現振興發展。832個貧困縣和12.8萬個貧困村全部摘帽,20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資源型城市資源產出率累計提高超過36%,邊境地區繁榮穩定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關于你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問題,大灣區建設實施五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1+N”規劃政策體系逐步構建,橫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深入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速提質,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加強,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逐步構建,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發展更加便利。

在此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支持香港、澳門作為重要著力點,不斷優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協同、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以橫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為引領,加快推動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完善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有序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優化提升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功能,加強公共服務領域共建共享,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高質量發展典范。我們將全力支持香港、澳門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鞏固國際競爭優勢,讓香港、澳門從國家發展大局中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2022-10-17 11:16:08

彭博新聞社記者:

中國政府將如何進一步減少對鐵礦石、原油、天然氣和大豆等外國進口資源的依賴,以實現更加自給自足的經濟?

2022-10-17 11:20:37

趙辰昕:

謝謝彭博記者的提問,這個問大型公仔題我來回答。您的問題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解和認識。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來,我們注意到外界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理解誤區。我也注意到,前天大會新聞發言人孫業禮同志在答記者問的時候也回答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借今天這個機會,我再向大家重點闡述一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和要求。

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要論述。昨天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對于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2022大型公仔-10-17 11:23:56

趙辰昕:

國內外有一些聲音,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意味著中國要在對外開放上進行大幅收縮,甚至講要搞自給自足的經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也早已同世界經濟和國際體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積極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促進市場經濟建設、豐富市場供給、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全面提升綜合國力創造了條件,有力改善了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促進了國內大循環效率和質量提升。

2022-10-17 11:28:49

趙辰昕:

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逆流”,一些國家想實行“脫鉤斷鏈”、構筑所謂的“小院高平面設計墻”,但世界決策展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人心所向。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世界經濟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們將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決不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積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持續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內國際循環順暢聯通。謝謝。

2022-10-17 11:32:07

深圳衛視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于能源安全方面,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電力煤炭玖陽視覺供應緊張等問題,一定程度影響了生產生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有關雙碳目標對能源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能源供需緊張和地緣政治多變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我國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如何能夠更有韌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線?

2022-10-17 11:43:34

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任京東:

大家上午好!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科學指引下,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逐步完善,供給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不僅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嚴峻考驗,而且有力應對了國際能源價格動蕩對我發展的傳導影響,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確保能源安全始終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們將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大力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重點從三個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線。

一是扎實抓好固本強基。堅持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充分發揮煤炭的壓艙石作用和煤電的基礎性調節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力爭到2025年,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同時,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儲備體系,特別是加快儲備庫、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設施建設,確保能源供應保持合理的彈性裕度。

二是扎實抓好有序替代。緊密著眼長人形立牌遠發展需要,全面構建風、光、水、核等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扎實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統籌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確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達到25%左右。

三是扎實抓好風險管控。繼續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大力推進能源安全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煤炭、油氣、電力供需等預警機制,不斷加強應急保障電源、管網互聯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提升區域互濟、多能互補水平,持續強化重點區域、重點時段能源安全供應,進一步提升應急響應和搶險救災能力,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堅決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用能安全。謝謝!

2022-10-17 11:45:38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國家儲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物質基礎。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都在增加,這也給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帶來了新的風險挑戰。面對新形勢,如何構建同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和應急能力,切實增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

2022-10-17 11:47:23

叢亮:

感謝您的提問。古話說,“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AR擴增實境國家儲備不斷發展壯大,制度體系持續健全,儲備設施網絡逐步完善,為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立足新征程新形勢,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圍繞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加快構建與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體系,不斷提高防范和化解風險挑戰的能力和水平,以儲備的確定性來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具體有三大重點:

一是完善國家儲備體制機制。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多元互補的原則,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實物和產能、政府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機制。深入研究推進相關領域立法,分級分類壓實儲備主體責任,完善儲備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優化收儲動用輪換制度,提升儲備現代化治理水平。堅持“大儲備”和“一盤棋”觀念,完善中央和地方儲備聯動機制,強化政策統籌和區域協作,發揮規劃引領、項目支撐、數字賦能、創新驅動作用,啟動儀式實現優化協同高效。

二是進一步增強儲備實力。聚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認真落實糧食、能源、重要礦產品、應急物資等關鍵品類物資儲備任務,進一步夯實國家儲備家底,優化儲備布局結構,確保平時備得足、儲得好,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同時,加強國家儲備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功能綜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網絡化、管理智能化,持續完善物資儲存和調運基礎設施網絡。

三是充分發揮儲備功能作用。立足“兩個大局”,強化戰略保障、宏觀調控和應對急需功能,增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充分發揮“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探索完善國家儲備市場調節機制,更加精準地把握吞吐調節的時度效,服務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維護初級產品供給的安全和穩定。謝謝!

2022-10-17 11:51:45

路透社記者:

關于經濟形勢的問題,現在已經進入了四季度,我們看到經濟復蘇勢頭還比較疲弱,年初確定的5.5%左右的目標現在看來實現難度比較大,同時由于清零政策短期內不會改變,很多分析師已經把2022年經濟增長的預測調到3%左右,請問對今年的經濟形勢有沒有一個分析?另外黨的二十大以后,會不會出臺一些更多穩增長的措施?

2022-10-17 11:56:02

趙辰昕:

謝謝路透社記者的提問。感謝您對中國經濟走勢的關心關注。關于這方面的情況,我想談幾個方面的認識,跟大家交流。

第一,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月度間雖有波動,但總體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今年,特別是3、4月份和7月份,受外部環境、疫情、極端天氣等一些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月度之間有所波動。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持續發力、接續政策果斷推出,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都在不斷恢復,整體保持了恢復發展態勢。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三季度經濟明顯回升。從全球范圍看,中國經濟表現也依然突出,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與全球通脹高企形成鮮明對比,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從多個經濟指標綜合來看,我國經濟的表現依然是突出的。

第二,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困難和挑戰,但更加充滿機遇。受國內外環境變化影響,當前經濟運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更要看到,面對超預期因素沖擊影響,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企穩回升,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我國有14億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加上完整的工業體系、完備的產業鏈、日益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這些基礎條件為各類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我國目前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規劃建設4.5億千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依據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對重點領域項目進行改造升級;當前,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撐了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最近我們做了很多監測, TC:08design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