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國的一包養經驗人權紀錄》(全文)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89ddb79d633.49889172.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吳晶、賈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發表《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2018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對美國侵犯人權的狀況進行揭露。

人權紀錄分為導言、公民權利屢遭踐踏、金錢政治大行其道、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種族歧視變本加厲、兒童安全令人擔憂、性別歧視觸目驚心、移民悲劇不斷上演、單邊主義不得人心,全文約1.2萬字。美國侵犯人權事記全文1萬余字。

人權紀錄說,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國務院發布《2018年國別人權報告》,繼續對世界上190多個國家的人權狀況指手畫腳、抹黑污蔑,而對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卻置若罔聞、視而不見。如果人們對2018年美國的人權狀況稍加檢視便不難發現,自詡為“人權衛士”的美國政府,其人權紀錄依然是劣跡斑斑、乏善可陳,其奉行的人權雙重標準昭然若揭。

人權紀錄指出,2018年美國共發生涉槍案件57103件,導致14717人包養價格死亡、28172人受傷,其中未成年人死傷3502人。2018年美國發生94起校園槍擊案,共有163人傷亡,是有記錄以來校園槍擊案數量最多、傷亡最重的一年。

根據人權紀錄,美國淪為貧富分化最嚴重的西方國家。美國1%的最富有人群擁有全國38.6%的財富,而普通民眾的財富總量和收入水平持續下降。近半美國家庭生活拮據,1850萬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非洲裔的貧困率是白人的2.5倍,失業率長期維持在白人的2倍左右。

人權紀錄指出,美國移民政策致使骨肉分離。美國政府2018年4月開始實施“零容忍”政策,導致至少2000名移民兒童被迫與家人分離。邊境執法人員虐待、性侵未成年移民案件數量驚人增長。

人權紀錄稱,美國網絡監控司空見慣。美國政府的“棱鏡”項目24小時運行,未經授權恣意對公民的電子郵件、臉譜網消息、谷歌聊天、Skype網絡通話等進行監聽監控。

人權紀錄強調,美國悍然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大西洋月刊》網站的報道文章分析認為,美國此舉最陰險的意圖是為了防止自身受到侵犯人權的指控。

全文如下:

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9年3月

目 錄

導言

一、公民權利屢遭踐踏

二、金錢政治大行其道

三、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四、種族歧視變本加厲

五、兒童安全令人擔憂

六、性別歧視觸目驚心

七、移民悲劇不斷上演

八、單邊主義不得人心

導言

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國務院發布《2018年國別人權報告》,繼續對世界上190多個國家的人權狀況指手畫腳、抹黑污蔑,而對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卻置若罔聞、視而不見。如果人們對2018年美國的人權狀況稍加檢視便不難發現,自詡為“人權衛士”的美國政府,其人權紀錄依然是劣跡斑斑、乏善可陳,其奉行的人權雙重標準昭然若揭。

——槍支暴力危害嚴重。2018年美國共發生涉槍案件57103件,導致14717人死亡、28172人受傷,其中未成年人死傷3502人。槍支暴力導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減少近2.5歲。

——宗教不寬容言論甚囂塵上。在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中,反穆斯林言論大幅上升。調查顯示,針對穆斯林的陰謀論日益進入政治主流,“超過三分之一的候選人聲稱穆斯林天生暴力或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將近三分之一的候選人呼吁剝奪穆斯林的基本權利或宣稱伊斯蘭教不是宗教”。

——網絡監控司空見慣。美國政府的“棱鏡”項目24小時運行,未經授權恣意對公民的電子郵件、臉譜網消息、谷歌聊天、Skype網絡通話等進行監聽監控。

——金錢操控美國包養網政治。2018年中期選舉共花費52億美元,比上次中期選舉增長35%,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中期選舉。“美國政府成為富豪的代言人。”

——淪為貧富分化最嚴重的西方國家。美國1%的最富有人群擁有全國38.6%的財富,而普通民眾的財富總量和收入水平持續下降。近半美國家庭生活拮據,1850萬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

——仇恨犯罪包養網VIP再創新高。美國聯邦調查局2018年1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年度美國共發生7175起仇恨犯罪案件,同比增加約17%;其中約60%的犯罪涉種族歧視,近50%的受害者是非洲裔。

——非洲裔生存狀況堪憂。美國非洲裔家庭財富的中位值只有白人的十分之一。非洲裔的貧困率是白人的2.5倍,失業率長期維持在白人的2倍左右,入獄率是白人的6倍以上,嬰兒死亡率是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白人的2.3倍,人均預期壽命比白人低約3.5歲。

——校園槍聲不絕于耳。2018年美國發生94起校園槍擊案,共有163人傷亡,是有記錄以來校園槍擊案數量最多、傷亡最重的一年。校園暴力事件數量比上一學年增長了113%。

——女性深陷性騷擾和性侵恐懼。調查顯示,81%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在一生中經歷過性騷擾,27%的女性受訪者表示曾遭受性侵犯。

——移民政策致使骨肉分離。美國政府2018年4月開始實施“零容忍”政策,導致至少2000名移民兒童被迫與包養軟體家人分離。邊境執法人員虐待、性侵未成年移民案件數量驚人增長。

——悍然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大西洋月刊》網站的報道文章分析認為,美國此舉最陰險的意圖是為了防止自身受到侵犯人權的指控。

一、公民權利屢遭踐踏

美國暴力犯罪案件頻發,涉槍犯罪猖獗,公職人員濫用職權,監聽活動肆無忌憚,新聞自由徒有虛名。

嚴重暴力犯罪案件頻發。美國聯邦調查局2018年9月發布的《2017年美國犯罪報告》顯示,全年共發生暴力犯罪案件1247321起,謀殺案件17284起、強奸案件135755起、嚴重暴力傷害案件810825起、搶劫案件319356起。72.6%的謀殺案件、40.6%的搶劫案件和26.3%的嚴重暴力傷害案件為涉槍案件。(注1)芝加哥市被稱短期包養為美國“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近年來每年都有幾百人被謀殺。僅2018年8月4日和5日,該市就有74人遭槍擊,其中12人死亡。成千上萬的美國年輕人紛紛逃離嚴重暴力案件多發的城市。(注2)

槍擊案件持續高發。美國槍支暴力檔案室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共發生涉槍案件57103件,導致14717人死亡、28172人受傷,其中未成年人死傷3502人。(注3)5月18日,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附近的圣達菲高中發生大規模槍擊案,17歲的帕格瑞斯持獵槍和手槍射殺10人,打傷十余人。該校及周邊還發現了爆炸裝置。(注4)11月8日晚,前海軍陸戰隊員伊恩·大衛·朗闖入加利福尼亞州千橡樹市一家酒吧,持槍向人群射擊,殺死12人,并致多人受傷。(注5)《赫芬頓郵報》網站12月6日報道,對美國2000年至2016年槍支致死官方數據的分析發現,槍支暴力導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減少近2.5歲,其中非洲裔減少4.14歲。

新聞自由遭受前所未有打擊。國際非政府組織“第十九條”網站2018年5月2日報道,美國的新聞報道環境進一步惡化,記者遭到攻擊、搜查、逮捕、邊境攔截以及被限制發布公共信息等情況時有發生。美國政府不斷公開、激烈指責媒體和記者制造“假新聞”,營造一種恐嚇和敵意的氛圍。該組織執行主任托馬斯·休斯指出,近年來美國新聞自由受到的威脅出現了驚人的上升。(注6)《新聞周刊》網站8月16日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政府和媒體之間的對立在過去一年中侵蝕了美國的新聞自由。

記者的合法采訪權遭受侵犯。2018年11月7日,為阻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駐白宮記者的不斷追問,白宮工作人員搶奪該名記者的話筒,并取消了該記者的白宮通行證。(注7)《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網站2018年1月19日報道,2017年,美國共逮捕記者34人次,其中9人被控重罪;15名記者的設備被沒收,44名記者遭到人身攻擊。

宗教不寬容言論甚囂塵上。英國《衛報》網站2018年10月22日報道,在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中,反穆斯林言論大幅上升。調查顯示,針對穆斯林的陰謀論日益進入政治主流,“超過三分之一的候選人聲稱穆斯林天生暴力或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將近三分之一的候選人呼吁剝奪穆斯林的基本權利或宣稱伊斯蘭教不是宗教”。

(注1)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https://ucr.fbi.gov)。

(注2)《華爾街日報》,2018年8月9日。

(注3)美國槍支暴力檔案室網站(https://www.gunviolencearchive.org),2019年2月24日數據。

(注4)《華盛頓郵報》網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2018年5月19日。

(注5)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https://www.nbcnews.com),2018年11月9日。

(注6)“第十九條”網站(https://www.article19.org),2018年5月2日。

(注7)路透社網站(https://uk.reuters.com),2018年11月19日。

網絡監控侵犯個人隱私權。美國國家安全局、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恣意收集和搜查民眾的國際電子郵件、網絡電話和聊天記錄已經司空見慣。未經授權的“棱鏡”項目24小時運行,對電子郵件、臉譜網消息、谷歌聊天、Skype網絡通話等進行監聽監控。(注8)

大批游行示威民眾遭到逮捕。《芝加哥論壇報》網站2018年6月28日報道,民眾在華盛頓特區集會抗議政府移民政策時,575人被捕,多數為女性。9月4日至6日,在針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選布雷特·卡瓦諾的抗議活動中,美國國會警察三天內逮捕了212人;10月4日又有超過300名抗議者被捕。(注9)路透社網站12月11日報道,在圣迭戈市美國邊境舉行的要求停止拘留和驅逐中美洲移民的抗議活動中,32名宗教領袖和社會活動家被捕。

司法不公導致冤案。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2018年5月發布的報告指出,美國司法體系不公正,富人犯罪可通過繳納保釋金獲得人身自由,而窮人只能被監禁。《紐約客》網站2月6日報道,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愛德華·加里于1995年受謀殺罪指控含冤包養價格ptt入獄,經過23年的不懈努力才最終洗脫罪名。(注10)《華盛頓郵報》網站2018年12月19日報道,美國巴爾的摩市一名男性公民被指控一級謀殺罪,在案件調查階段,當地警方罔顧證人證言,既不調查他的不在場證明,也不調查其他嫌疑人,造成其沉冤服刑長達27年。

監管人員濫用暴力。根據美國司法部網站2018年7月11日和11月8日披露的信息,美國聯邦前囚犯押送官員埃里克·斯科特·金德利在任職期間曾多次持械性虐性侵女囚,導致被害人身心受到嚴重傷害;路易斯安納州安哥拉監獄多名監管人員肆意毆打毫無反抗能力的囚犯,導致犯人重傷并合謀掩蓋犯罪事實。(注11)《紐約每日新聞》網站2018年12月18日援引美聯社報道,南佛羅里達州的兩名獄警在任職期間,毆打并恐嚇多名年輕囚犯,嚴重侵犯被羈押者的人身權利。

二、金錢政治大行其道

美國2018年的中期選舉競選開銷巨大,選舉淪為金錢游戲,“黑錢”和腐敗現象嚴重,政治人物腐敗案件屢見不鮮,政府成為富豪代言人。

史上“最昂貴”的中期選舉。美國政治響應中心2018年11月8日指出,此次中期選舉共花費52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35%,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中期選舉。(注12)得克薩斯州的參議員競選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奢侈的國會議員競選。其中僅民主黨候選人貝托·奧羅克一人就籌集了創紀錄的6910萬美元。(注13)

秘密捐助資金和“黑錢”大行其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8年7月21日報道,美國財政部宣布不再要求大多數非營利組織報告捐贈來源,大大降低選舉的透明度。在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中,候選人競選委員會以外的外部團體花費的“黑錢”達到了創紀錄的9800萬美元。在外部團體為影響國會選舉而播放的電視廣告中,超過40%是秘密捐贈者資助的。在參議院和眾議院競選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廣告資助來自不披露捐贈者的團體。上次中期選舉以來,聯邦競選中由這類“黑錢”團體播放的廣告次數增加了26%。(注14)

選舉腐敗愈演愈烈。英國《衛報》網站2018年8月7日報道,公眾普遍認為美國選舉是腐敗的,國會議員被企業、富人和特殊利益集團俘獲。贏得一個參議院席位的平均成本為1940萬美元。贏得一個眾議院席位平均至少要花費150萬美元。選舉過程中存在大量“以金錢換選票”的舞弊現象。《紐約時報》網站11月20日報道,洛杉磯地方檢察官指出,有9人被指控向無家可歸者支付1美元和幾支香煙,以換取他們在選民登記表上簽名。

政府成為富豪代言人。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2018年5月發布報告指出,美國內閣成員的財富總額達43億美元,政府已經成為富豪的代言人。根據美國司法部網站4月30日披露的信息,前阿肯色州參議員、州眾議員亨利·威爾金斯收受賄金,按照政治說客的意圖進行投票。《邁阿密先驅報》8月2日報道,佛羅里達州州長斯科特受說客影響,削減7億美元的水資源管理費,導致爆發大型“紅潮”藻類危機,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嚴重危害臨海居民健康。

政治人物腐敗丑聞層出不窮。《邁阿密先驅報》2018年12月8日報道,佛羅里達州塔拉哈西市前市長馬多克斯被指控44項罪名,包括受賄、勒索和欺詐等。《休斯敦紀事報》網站6月8日報道,一名得克薩斯州著名參議員試圖利用她的影響力阻止對其擁有的一家酒吧的調查。英國《周刊報道》網站12月14日刊發題為“腐敗正在侵蝕美國民主”的文章,指出企業通過競選捐款和利益回報承諾俘獲美國政客,使政客代表他們的利益立法。

民眾對美國政治持悲觀態度。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26日公布的一項針對美國民主和政治體制的調查顯示,5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沒有做到“尊重所有人的權利和自由”。《新聞周刊》網站6月26日報道,民意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美國的民主“很薄弱”,68%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民主正在“變得越來越弱”。

三、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美國貧困率維持高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近半家庭生活拮據,低收入者缺乏醫療保險,無家可歸者人數居高不下。

淪為貧富分化最嚴重的西方國家。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有約4200萬貧困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4%。超過500萬全年從事全職工作的美國人年收入低于貧困線。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的報告顯示,殘疾人通常更難找到穩定的工作,也更難掙到高于貧困線的工資。殘疾人的貧困率為25.7%。(注15)

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2018年5月發布報告指出,美國已經淪為貧富分化最嚴重的西方國家,1850萬美國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青年貧困率居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首。2016年,1%的最富有人群擁有全國38.6%的財富,而普通民眾的財富總量和收入水平在過去25年總體呈下降趨勢。奧爾斯頓進一步指出,美國政府近年來推行系列刺激經濟增長措施,但發展成果僅惠及富人,普通民眾并未獲益。“美國政府以犧牲社會福利為代價,對大公司和富有階層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減稅計劃,該策略似乎是為擴大不平等而量身定制。”(注16)

近半美國家庭生活拮據。2018年7月17日,美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在《今日美國報》網站發表署名文章指出,43%的美國家庭入不敷出,只能借債支付住房、食品、兒童護理、醫療、交通和通訊費用。美國城市研究所調查發現,近40%的青壯年表示收入難以滿足食品、衛生保健、住房和公用事業等基本需求。(注17)

(注8)美國公民自由聯合會網站(https://www.aclu.org),2018年8月22日。

(注9)《芝加哥論壇報》網站(https://www.chicagotribune.com),2018年6月28日;《國會山報》網站(https://thehill.com),2018年9月6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https://edition.cnn.com),2018年10月5日。

(注10)《紐約客》網站(https://www.newyorker.com),2018年2月6日。

(注11)美國司法部網站(htt包養網ps://www.justice.gov)。

(注12)美國政治捐獻數據庫網站(https://www.opensecrets.org),2018年11月8日。

(注13)《今日美國報》網站(https://www.usatoday.com),2018年11月16日。

(注14)《今日美國報》網站(https://www.usatoday.com),2018年7月12日和11月16日。

(注15)《今日美國報》網站(https://www.usatoday.com),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19日。

(注16)《華盛頓郵報》網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2018年6月25日。

(注17)《今日美國報》網站(https://www.usatoday.com),2018年7月17日和10月1日。

低收入病患缺乏醫療保險。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2018年5月發布報告指出,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四分之一全職工作者和四分之三兼職工作者沒有帶薪病假,44%的成年人無力支付或需要變賣財產和借債才能支付急救醫療費用。(注18)蓋洛普咨詢公司2018年11月進行的年度調查顯示,46%的受訪者擔心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醫療費用。(注19)城市研究所的分析顯示,得克薩斯州65歲以下居民中高達19%沒有保險,人數多達470萬。(注20)

無家可歸者人數居高不下。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數據顯示,超過50萬美國人沒有固定居所。許多無家可歸者急需醫療救助并患有精神疾病。(注21)加利福尼亞州2018年4月發布的審計報告指出,2017年加利福尼亞州無家可歸者人數達到134278人,比2016年增加16136人,居全國之首。(注22)在包養妹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無家可歸者在市中心附近安營扎寨。當地法官羅伯特·魯曼卻宣稱無家可歸者營地是一種公害,并禁止在市中心及周邊地區建立這種營地。(注23)

吸毒致死和自殺人數持續攀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以來,美國因吸毒致死人數年均增加16%,2017年超過7萬人。自殺是美國的第十大死因。1999年以來,美國的自殺率上升了33%,2017年自殺人數超過4.7萬。(注24)

四、種族歧視變本加厲

美國長期存在系統性種族歧視,少數種族選舉權遭到限包養網制,執法司法領域種族歧視未見改善,仇恨犯罪猖獗,少數種族處于極度不利地位。

系統性種族歧視遭到聯合國批評。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第九十三屆會議報告,以及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歧視問題特別報告員根據聯合國大會決議撰寫的報告指出,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白人至上、煽動種族歧視和仇恨言論等現象。美國政府未能明確拒絕和遏制有關種族主義暴力事件和示威,包括總統在內的政府高官宣揚仇外的民族民粹主義言論,利用紙質媒體和社交媒體發表種族主義和仇外言論。(注25)

少數種族選民的選舉權被剝奪。美國公民自由聯合會網站2018年10月12日報道,北達科他州制定限制性法律,要求選民在投票時出示當前居住地址的證明文件。由于許多居住在郊區保留地的印第安人沒有街道地址,這項法律剝奪了數千名印第安人的選舉權。《天主教國家紀事報》網站5月22日報道,2010年以來,美國有23個州通過了某種形式的選民壓制法,其中有17個州針對的是印第安人等土著居民。英國路透社網站11月28日報道,佐治亞州在中期選舉中實施“完全匹配”政策,大量選民的投票權處于待定狀態,其中70%是非洲裔,而非洲裔僅占該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英國《經濟學人》網站8月11日評論稱,美國南方一些州制定法律,對非洲裔選民行使選舉權實施嚴苛限制,“仿佛使美國倒退到不允許黑人投票的20世紀初”。

非洲裔因膚色而成為警方槍擊的無辜受害者。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8年11月12日報道,芝加哥郊區一家酒吧的26歲非洲裔保安杰梅爾·羅伯遜制服了一名持槍斗毆嫌犯,但趕到的警察卻開槍射殺了正在控包養站長制嫌犯的羅伯遜。目擊者稱,當時大家都在喊“他是一個保安”,但警察看到持槍的是非洲裔男子,還是向他開了槍。11月22日感恩節當晚,亞拉巴馬州一家購物中心內發生槍擊案,21歲的非洲裔男子小伊曼蒂克·菲茨杰拉德·布拉德福德在幫助其他顧客脫離險境時,卻被警方視為槍手而擊斃。目擊者稱,他當時并未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律師本·克朗普說:“布拉德福德無辜喪命令人震驚,再次證明非洲裔男性僅因膚色就被視作威脅而遭槍殺。”(注26)

星巴克事件凸顯非洲裔面臨廣泛歧視。2018年4月12日,兩名非洲裔男子進入費城中心城區一家星巴克咖啡店使用洗手間,遭到店員拒絕并被要求離開。在二人拒絕離開后店員報警,警察趕到現場逮捕了他們。這一種族歧視行徑引起了廣泛抗議。費城警察局長起 TC:sugarpopular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