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ac94a03e5825.20012194.
“扶貧干部溫處長,撇家舍業來扶貧,血氣方剛智多星,溫暖貧困農牧民, 深入搞調研,不怕路艱險。冬不畏嚴寒,夏不避酷暑,訪貧又問苦, 心力齊幫助。打井又蓋房,種植又養殖,捐資又助學,物質有文明,兩手都要硬,脫貧又致富,幸得眾實惠,千言又萬語表不盡感恩之情……”拉起心愛的四胡,說起心中的好來寶,歌頌扶貧干部溫都蘇,感謝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歌中唱到的“溫都蘇”就是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幫扶隊員溫都蘇巴圖。
溫都蘇巴圖,男,蒙古族,出生于1964年1月,中共黨員,現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調研員,掛職任科右中旗旗委常委、旗人民政府副旗長。2006年,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安排下,他來到科右中旗巴彥淖爾蘇木貴力斯臺嘎查,2011年又來到巴彥呼舒鎮西日嘎嘎查,一幫扶就是8年多。8個寒來暑往,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調研員溫都蘇巴圖在呼和浩特市和科右中旗之間奔波20多萬公里,他在嘎查蹲點1300多個日日夜夜,夏天頂著零上36度的酷暑、冬天冒著零下21度的嚴寒,他的足跡包養踏遍2個蘇木鎮2個嘎查424戶家中,他組織召開嘎查兩委班子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群眾大會100多個,他寫了厚厚的8本民情日記,在他的不懈努力積極協調下,131名嘎查貧困學生上學得到資助,1673名嘎查農牧民生產生活得到改善……人生有多短期包養少個8年,從春華正茂到兩鬢白發,他在科右中旗這片熱土上注入了全部的熱情、感情和親情,以踏石留印的務實精神踐行著一個共產黨人對群眾的莊嚴承諾,漫漫幫扶路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感人事跡。“遠學蘭考焦裕祿,近學西日嘎溫處”,這就是一個廳局幫扶隊員給幫扶點留下的感動和印跡,“為民、務實、清廉”是對他真實的寫照。
一、書寫人生路,包養活出真性情
他包養網站把每一個幫扶點都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每年在扶包養網貧點蹲點180天左右,最多的時候200天以上。他是全區137個廳局幫扶興安盟扶貧干部中打出第一眼扶貧井的人;是廳局幫扶入戶調查最多的一個人;是第一個在幫扶點成立嘎查烏蘭牧騎、“瑪拉琴”藝術團和“格格日樂蒙語講堂”,開展文化扶貧的人;是廳局幫扶隊員中堅持時間最久、累計駐村時間最長、幫扶力度最大的一個人。村民自編的好來寶里也常常會聽到歌頌溫都蘇巴圖的幫扶故事,百姓們都親切地稱他“溫處!”,大家都說他是窮人的親戚,百姓的兒子。他是始終走在幫扶第一線上的人。放下身架,深入田間地頭和百姓家中,通過串門走訪,耐心聽取群眾心聲,從百姓躲著走,到主動找他談心。每次回到嘎查他來不及將行李放下,就一戶戶走訪貧困戶,了解他們近期的生產生活情況,心甘情愿地為嘎查群眾致富當“智囊”。為了傾聽民聲,有時還會自己拎著酒上山和牧羊人聊天。漸漸地,幫扶點的群眾把他當做親人,年齡小的把他視為長輩,年齡相仿的與他稱兄道弟,老人們拿他當自己的兒子,他每次來到嘎查,鄉親們就會把他圍住,每個人都熱情的邀請他到家里吃飯。大包養站長家都說他是一個“接地氣”的干部。他嚴于律己,生活儉樸節約,下鄉蹲點不住賓館住嘎查辦公室,用真誠和善心與嘎查群眾打成一片; 他認真細致,親力親為,每一個項目的落地前期,都會認真調研、分析研究、征求意見,甚至專門去學習考察。 他創新工作思路,堅持在幫扶工作中物質文明建設包養管道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為嘎查打井、買羊、蓋房、建養殖小區、配備鏟車、粉碎機的同時,為嘎查送去電視、電腦、民族服裝、揚琴、四胡包養行情等器材,組織嘎查烏蘭牧騎和藝術團開展那達慕、文藝演出和迎新春聯歡活動等,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文明程度和自身素質,讓不少幫扶點的農牧民拍手叫好。在扶貧項目的管理上充分發揮民主,全面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他說:“任何事情必須集體研究。”研究公示,再研究再公示,直到群眾滿意。包養每到年底殺豬,鄉親們都會排著隊請溫處長吃飯,溫處長離開了,就惦記著他什么時候會再回來。在他的幫扶下,嘎查百姓的短期包養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精神面貌變化了,助人為樂、孝老愛親之風已悄然興起,嘎查和諧穩定,無一例上訪告狀事件發生。 他用行動贏得了百姓的信賴。幫扶點的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咱們的溫達日嘎”,西日嘎嘎查的鄉親都稱呼他為“都蘭達日嘎”(漢語意思為“溫暖的干部”),先后被興安盟評為“心系興安感動人物”優秀扶貧干部第一人;被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評為“全區優秀扶貧干部”和“優秀共產黨員”。
二、傾情真幫扶,實干見成效
溫都蘇巴圖2011年蹲點幫扶的西日嘎嘎查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西15公里處,是一個典型的農牧結合嘎查,總土地面積52包養網評價000畝,其中耕地面積8800畝。包養林地面積240畝,草牧場面積29100畝。總戶數208戶、649人口。屬于典型的山區貧困嘎查。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以玉米、高粱、雜糧雜豆作物為主。養殖業以農戶家庭飼養為主,規模養殖較少。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幫扶西日嘎嘎查以來,明確幫扶思路,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規劃,整合各方資源,協調及投入幫扶資金4125.4萬元。2012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3000元;2013年增加到人均純收入3800元。其中凝結著溫都蘇巴圖不少的辛勤勞動和汗水,溫都蘇巴圖始終是帶著責任和感情開展幫扶工作,“不辜負自治區黨委和宣傳部領導的重托,對得起幫扶點貧困百姓包養女人的信任。”成了他心中最堅定的信念。
(一)做好調研,制定扶貧規劃、目標。為了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安排溫都蘇巴圖駐村蹲點開展幫扶工作,他每年至少在幫扶點工作180天以上,僅在2013年就到點22次,每月平均蹲點15天左右,最忙的時候連續在扶貧點工作20多天。他入戶調查,了解民情民意,為扶貧工作獻計獻策;與農牧民一起放養,種地,體驗生活;與旗、鎮、學校、醫院的干部群眾進行座談,了解基層工作情況。2012年冬天,在西日包養嘎嘎查包養妹65歲的村民岳賽音老人得了青光眼,由于沒錢看病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期導致右眼失明,包養左眼做了3次手術才保住視力,老伴也患有類臺灣包養網風濕,兒子外出打工,老倆口無法從事生產,生活十分困難。溫包養女人都蘇巴圖多次來到岳賽音家里多方接濟,協調民政部門解決低保,和嘎查班子協商讓他到嘎查打理雜務,每個月支付500元報酬,幫他們渡過難關,老人高包養網VIP興得逢人便說“溫達日嘎”是知冷知熱的好干部!
(二)危房改包養造,解決了農牧民急需解決的問題。住房問題是扶貧工作中必須解決的重點工作之一。西日嘎嘎查原有70戶危舊房,溫都蘇巴圖在自治區黨宣傳部領導的支持下,通過調查了解和征求個人意見,去年與嘎查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并決定實施了危房改造2包養2戶。費用由國家、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個人三方共同籌資。個人籌資標準,根據個人生活條件和住房面積分別定為:(1)4包養網VIP0平米房,免費,產權歸嘎查集體;(2)50平米房,1.5萬元,產權歸個人;(3)60平米房,2.5萬元,產權歸個人;(4)70平米房,3包養app.5萬元,產權歸個人。西日嘎嘎查71歲村民張振國患有糖尿病綜合癥,住在已有50年歷史的兩間破土房里,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溫都蘇巴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張振國老人商量把他老倆口子免費安置在旗福利院安度晚年,可老人不樂意離開家鄉。68歲的老伴烏仁其木格老人說:“溫都蘇巴圖真成了咱貧困戶的“親戚”了,每逢下雨天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他會第一時間跑到咱家查看房子漏沒漏,有沒有垮塌的危險。去年7月20日晚上天一黑就下起了瓢潑大雨,他半夜12點冒雨來到咱家看看房子有沒有倒塌的危險,現在我們已搬進溫處長給我們協調蓋的40平米的磚瓦房了。這兩天老伴犯病已經進入彌留之際了,如今不用再擔心下雨房子塌了被砸死,躺在新房里這回我老伴死也能閉上眼睛了!”今年,又改造危房97戶。
(三)資助學生,為貧困百姓排憂解難。由于幫扶點群眾經濟基礎差,不少家庭貧困學子包養管道盡管品學兼優也不得不離開校園。溫度蘇巴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把解決貧困群眾子女上學難的問題作為心中一件大事,千方百計想辦法去解決。他將幫扶點這一情況如實匯報給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領導,贏得了領導的支持,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領導干部慷慨解囊,與幫扶點貧困大學生結對,采取“一對一”助學的模式,2012年落實了18名大學生每人2000元的資助。2013年9月1日對于巴彥呼舒鎮西日嘎嘎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查的農牧民來說永生難忘的一天。這天全嘎查男女老少傾巢出動聚集在西日嘎包養管道山腳下參加捐資助學儀式。這天,經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領導和扶貧干部溫都蘇巴圖的不懈努力和協調下,北京小鳥愛心基金愛心企業家代表們來到西日嘎嘎查,將87.34萬元的愛心捐款送到了112名貧困學生手中。在西日嘎嘎查百年歷史上尚未出現過的,這種感天動地舉動,不僅感染了學生和家長,甚至參加儀式的父老鄉親都感動的掉下眼淚。“我家有兩個孩子上大學一個在內蒙古農業大學、一個在內蒙古工業大學就讀,為了讓兩個孩子完成學業,幾年來借銀行貸款、民間高利貸10多萬元,還把家里值錢的牛羊全部變賣,家庭生活一下回到解放前了。當時我把救助兩個孩子的4萬元善款緊緊抱在胸前,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實,自治區宣傳部的救助和“溫處長”的真心幫扶,真可謂雪中送炭,讓我的兩個孩子能夠在求學路繼續走下去。”嘎查村民白斯日古楞說起當時的捐贈儀式仍然激動不已。當時學生代表包文莉包養說,我會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用優異的成績回報大家的關愛和期望,早日成才,回報社會,改變家鄉貧困落后面貌。
(四)打井買羊,為農牧民的穩定發展打基礎。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把夯實嘎查產業基礎作為幫扶點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來抓,溫都蘇巴圖圍繞這一思路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一個又一個項目在幫扶點成功落地。2012年,投資63萬包養價格元打深水井20眼,建設水澆地3000畝。按照“農牧結合、為養而種、以養為主”的思路,把大力發展現代肉羊養殖產業作為重點,2013年,購置了1010只母羊,并以貧困戶每人口3只,其余戶每人口1只的標準發放給農牧民。與每家每戶都簽訂協議,要求3年內保證不殺、不賣并達到每年90%以上的接羔率。從此,西日嘎農牧民家家都有一群羊,人人都有幾只羊,這不僅徹底改變了西日嘎嘎查的“無畜戶”現象,對今后脫貧致富達小康打下了產業基礎。2013年9月12日,對于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西日嘎嘎查貧困群眾吉仁臺一家來說,是個意義特殊的重要日子。當天,按照貧困戶每口人3只羊的標準,吉仁臺家分到了12只基礎母羊。看著在自家院子里歡蹦亂跳的羊兒,全家人笑得合不攏嘴。吉仁臺的老伴兒白堂見到記者興奮地說:“我家羊今年已發展到14只了,看今年到秋莊稼收成好了,自己再添10幾只羊,3年后就能發展到100多只羊了,那時我就有能力給兒子娶媳婦了。感謝內蒙自治區宣傳部,感謝溫處長的真心幫扶,沒有他們的扶貧羊,我的苦日子包養行情不知什么時候是個頭,兒子什么時候把家還!”
在開展幫扶工作過程中,溫都蘇巴圖還按照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部署,注重發揮養殖大戶示范帶動作用。2011年以來,新建占地8萬平方米的養殖小區,購置賽諾草原羊業公司杜泊羊配種母羊700只,投資建設占地1萬平方米的集體養羊基地,配套105平方米棚圈4處;按照烏蘭部長“以戶為單位人均生產性收入在6000元以下為重點扶持對象”的總要求,為貧困戶免費提供配種母羊500只,采取自養與代養相結合的方式,2包養網014年底全部實現以戶包養甜心網為單位人均生產性收入達到6000元。同時,配套建設80平包養管道方米標準化棚圈130處,購置配套青儲飼料加工機械,保障肉羊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
TC:sugarpopular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