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7140077e6383.82435502.
3. 青年志愿者精神廣泛傳播。共青團始終將組織青年參與志愿服務和加強對青年的思想引領包養網有機結合,引導青年在志愿服務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過各級共青團2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成為廣大青少年與社會各界包養普遍接受的主包養網流價值和生活時尚。廣大青年在開展志愿服務的同時包養網,也成為弘揚志愿者精包養神、倡導良好社會風尚的播種機、宣傳隊,參與志愿服務已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4. 組織體系和服務平臺不斷健全。截至目前,團包養網組織在全國各省(區、市)、主要行業系統以及所有市(地、州、盟)、2763以上的縣(市、區、包養旗)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并建立了13萬個志愿服務站(基地),形成了比較包養完善的志愿服務組織體包養系。各級青年志愿者協會還廣泛聯系、吸納、引導、培育社會志愿者組織和青年公益組織,形成了一包養個以各級團組織為核心的社會化組織體系,發揮了樞紐型組織作用。適應網絡社會發展趨勢,建立了一批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探索以網絡為媒介動員包養、組織志愿服務,以網絡為平臺宣傳包養網志愿服務,以網絡為陣地開展志愿服務的網絡化發展格局。在不斷適應社會需求、青年特點和新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一個運轉有效、覆蓋面廣包養網的組織體系和面向群眾、參與便利的服務平臺體系初步建立。
5. 工作機制逐步完善。經過多年探索,通過把志愿者的精神、熱情、專長和服務時間有機結合包養網,形成了“黨政支持、共青團承辦、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工作機制。形成了以服務時間為標準的評價包養網、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了青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建立了以“結對+接力”為基本模式的項目運行機制,保證了志愿服務項目實施的長效性。探索遵循市場機理的資源配置機制,搭建爭取社會支持的市場化平臺,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項目、資源”等要素有機整合,增強志愿服務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機制促進了志愿服務常態化、長效化,并初步形成一定的社會功能,使更多青年能夠在志愿服務的鍛煉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包養網在各級團組織的積極推動和參與下,志愿服務立法取得積極成效,18個省(區、市)和16個市相繼頒布實施了志愿服務地方性法規。
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是共青團組織做好新形勢下青年工作的重要探索,20年的實踐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1.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動蓬勃發展的根本前提。團中央始終把青年志愿者行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進行謀劃和推進,在黨政關心、社會關注的領域謀求作為,為黨政分憂、為群眾解難,在推進社會建設、倡導社會文明新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黨政領導的肯定和廣大群眾的認可。
2. 堅持實踐育人,思想引領,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動蓬勃發展的重要導向。在推進青年志愿者行動中,團中央堅持“作貢獻、受鍛煉、長才干”的工作理念,將實踐育人、思想引領和組織青年為社會作貢獻有機結合,引導青年在服務和奉獻中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促進青年一代健康成長,贏得了廣大青年的內心認同,成為青年志愿者行動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
3. 堅持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動蓬勃發展的基本保障。比較健全的團組織體系,以及廣大基層團干部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同包養網時,我們抓住當代青年精神追求和社會參與的愿望,通過志愿服務增強了團組織對社會各界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利用志愿服務社會化程度高的特點,通過志愿服務將大量作為“社會人”、傳統組織無法覆蓋的青年有效地組織起來,擴大了團組織對青年的有效覆蓋。
三、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發展前景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引領青年。當前,中國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對象、環境和外部條件、組織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新青年、新組織、新媒體、新挑戰、新特點、新問題、新機遇,給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發展帶來了新課題。
今后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包養。團的十七大對今后5年青年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明確包養要求。我們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包養牢牢把握共青團工作的根本性問題,落實團的十七大要求,注重育人導向、事業導向、基層導向,堅持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社包養會化動員、制度化發展,引導廣大團員青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到2018年,推動青年志愿者行動組織、隊伍、包養項目、平臺、文化、機制等建設取得突破,科學化水平全面提升,保持在中包養網國志愿服務事業中的“排頭兵”地位;在服務青年成長、滿足社會需求、引領文明風尚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強社會建設作出新貢獻。
——組織和隊伍建設切包養網實加強。基本實現“縣縣建協會”,各級團屬志愿者協會發揮樞紐型組織作用。經過規范注冊的青年志愿者超過6000萬,選拔培養一批骨干志愿者。
——項目體系包養網得到完善包養。深化全團重點項目,促進地方項目健包養網康發展,建立分層、分類的志愿服務項目庫,形成覆蓋廣泛、內容豐富包養網、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的志愿服務項目體系。
——志愿服務平臺建設富有成效。形成一批有效對接志愿服務需求、高效整合社會資源、規范標準的實體型、網絡型和復合型平臺。經過標準包養化建設的各類實體型平臺達到50萬個,網絡型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建立全國性包養資源整合平臺。
——志愿文化和理論研究創新發展。加強“中國青年志愿者”品牌推廣,加大志愿服務文化產品供給,提升與媒體合作的能力,使志愿服務文化得到普及。加強理論研究和成果轉化,更好地指導志愿服務實踐。
——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措施,推動志愿服務立法,保障各項工作有效運轉,自身建設科學發展。
TC: